close



  《資治通鑑》有這樣的一段記載:
  公元322年,晉中宗朝中重臣王敦起兵作亂,其弟王導及家族受牽連,在宮外候罪。
  良臣周伯仁進宮時,王導請其說情。
  周伯仁雖然表面不加理睬,但積極向皇帝進言,言導忠誠,後來還專門上書為王導請命。
  王導非但不知,一直還懷恨在心。
  後來王敦握有大權,詢問王導要不要殺掉周伯仁。
  王導一言不發,最後導致了周伯仁的被殺。
  後來王導從文庫中找到了周伯仁以前的奏折,才恍然大悟,痛哭流涕。
  「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就這麼被流傳了下來。
  後來還被借代為承認無心之過的代名詞,表示有道德勇氣。



  可是,誰說王導沒殺伯仁?

  緘默,有時候是最殘忍的行為。

  當王導沒有為伯仁站出來說話的時候,他已經宣判了伯仁死刑。
  即便王導心中對周顗還有困惑,也許當初並沒有向皇帝調解。
  但是他卻對自己的弟弟要殺伯仁什麼也沒說。

  誰知道,沒說,其實已經等於說了。

  是他默認了殺伯仁的可能,是他沒有阻止而讓這件事發生了。
  伯仁何其無辜?
  雖然文獻中伯仁也是從容赴義。
  可是怎麼能為了過往而忘記了伯仁是一位忠臣?
  他敢出口怒斥王敦,他不願有二心,王導卻不然。
  王導憑藉著什麼沒有說話?
  只是以為周顗沒有在當初危難的時候替自己說情。



  那些在校園霸凌事件裡面沒有出聲的人。
  往往比那些欺負者更令被欺負者討厭。

  「欺負我的人也許他們根本不懂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可是,你明明知道卻不站出來幫我。」

  可能是這樣的抬仰著滿臉的淚痕望著那些選擇中立的人。

  為了不讓自己受到牽連。
  卻放任了欺負的事件不斷發生。

  誰對誰錯?

  出了大事,才後悔著自己當初的懦弱?
  這樣叫做道德勇氣?
  我說這叫做沒有良知覺察,還在事後想貓哭耗子假慈悲。



  我想起,國二的時候。
  我被欺負的很慘,只是因為自己的不懂藏鋒。
  當時一個女同學,她身在那群欺負我的朋友之中。
  她對我露出了同情的眼神。
  她向老師報告了所有事,可是她表面上還是和那群同學很好。
  她還讓我看她的聯絡簿,裡面寫滿她對我的憐惜。
  老師開始調查,也開始向班上同學說我的厚道。

  我卻迷惘了。

  妳是想幫我?還是想害我?

  那群欺負我的女生跑來找我算帳,她們說一定是我向老師告密。
  她們被老師找去約談,覺得我嫌疑最大,然而我百口莫辯。
  我不能供出那個女生,根據我的良知判斷,供出她就是沒義氣。

  她們欺負我本來就是因為我目標太明顯。
  結果這下子她們欺負的更凶了。

  那個女生後來轉學了。
  而我後來學會怎麼假裝不在意。
  假裝不在意那些冷嘲熱諷、假裝不在意那些刻意的疏離。

  這讓我升上高中以後在高一過度的保護自己。
  而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國中的補習班裡。
  剛進去沒安全感的我發現了學校班上一個女生。
  然而她卻聯合她舊有的補習班朋友排擠我。
  因為我的好成績還有她以為她喜歡的男生喜歡我。

  後來這件事情,在她的好朋友向補習班主任哭訴下結束。
  也讓我能在那個補習班裡留下非常多美好的回憶。

  我很感謝那個女生,她是我的國小同學。
  雖然,她從沒在我面前表現過任何的同情。
  卻做了解救我離開排擠的動作。
  她雖然也是那個欺負我的女生的好朋友,可是她提供了最實質的幫助。

  傷口都不痛了,回想當時的種種,只能笑著自己不夠成熟。
  還有大家都不夠成熟。





  如果,我們都能像日劇《齊藤太太來了》的齊藤太太一樣。
  能夠在看到每件不對的事情就勇敢的維護真理。
  那麼,我相信很多慘劇都不會發生。

  可是,似乎在現實生活裡。
  每個人為了保護自己,都疏離的可怕了。

  不干自己的事情就別管。
  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越疏離,越冷漠,越寂寞。

  於是更多的事情發生了。
  每個人都搖了搖頭、嘆氣,然後說:「唉,早知道就應該……」

  當下發出聲音,比這之後的種種贖罪有用多了。





  所以,誰說你沒殺伯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色娃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