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色的稻浪在我眼前舖展開來,那是我幼稚園時候的稻田記憶。什麼時候,我卻只能看著DVD放映的螢幕憑弔?自從那條道路被開闢來便利交通,我記憶裡的四合院和綠油油轉黃澄澄的稻田,只是腦海裡的一個印象了。看了《無米樂》,幼時的記憶又再度鮮明了起來。
每個黃昏,我就會和媽媽、小堂妹去田邊散步。然後開始咒罵那些沒有道德的商人們留給稻田危害的福壽螺,看著粉紅色的螺卵纍疊在稻田旁的水泥牆上,媽媽說只能用火才能真正燒死那些只會啃食稻苗的害蟲,那時候的我,是那麼地希望農人的辛苦不要毀於福壽螺;也曾經,因為一時的好奇而順手折摘下將成熟的青色稻穀,接著被深深的自責填滿胸臆;還有,沿著田埂,放眼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稻浪,我以為我真的成為農家子弟,欣喜的手舞足蹈;然後,望著一堆堆的稻梗將被火吞噬,我才知道已經入冬。那些,都是看了《無米樂》隨之鮮明的記憶。
於是,我依循著被點燃的記憶,在片中尋找生活在都市水泥叢林中已經不太有可能體驗的農村生活。印象很深刻的是,崑濱伯說:「我是想說一直做田做到死掉就休息,這塊地,就是做田人的生命,這塊土地養我們長大,是我們的寶貝,若是對土地沒感情,就是快要死的時候到了。」聽到這句話,我開始揣想崑濱伯是以怎樣的心情去訴說這種對我而言十分悲情的宿命?辛勤的工作,只能至死方休。最讓他放不下的是與土地的濃郁情感吧!雖然每天必須辛苦的擔憂勞累,卻還是因為放不下與土地之間的連繫,而感恩的持續工作,不是天生就勞碌命,而是因為一份最真誠令人動容的與土地之間的情感。
《無米樂》裡,三位老農與一位農婦處在的台南縣後壁鄉被政府劃為農地保護區,本來十分繁華的城鎮,卻因此與現代化脫節,不能將農地建蓋工廠,因此保住了台灣所剩無幾的大米倉,卻也讓後壁鄉沒落下來,只剩下老農們辛勤的種田,年輕人都往外尋求更好的發展。接著,台灣加入了WTO,這使得他們的處境更加的艱困,稻米賣得是以前的價錢,可是物價飛漲,而當初農民和公務員是一樣的薪資,直至目前差距已越來越大。光復初期的政府也並不是對農民特別的好,不論耕地放領或是三七五減租,也不過就是把原本要繳納給地主的穀物歸給政府,不論何時,農民一樣的辛苦,卻不一定能獲得相同的報酬。
所以,崑濱伯說:「做田就是坐禪!風吹、日曬...有時候颱風來,做田人是無法抵抗的。禪,就是不乎你反抗!做田人攏是甘心忍受,就像和尚修禪……靜靜的坐、靜靜的修,做田人的勞動就是默默地修禪。」這種人生哲理,令我對農民的看法改觀。
原本的我,以為農民們應該都目不識丁,而且也因為是文盲才使得他們無法翻身。看完《無米樂》,我才知道我錯了。崑濱伯種田的時候,都會用文字紀錄下什麼時候下苗、什麼時候灑藥和天氣的各個情況。崑濱伯有自己的一段故事,雖然自己本來是可以有更好的機會去都市上班,卻為了還債而甘心留下,並且覺得那是自己份內的事,還完才能夠輕鬆。甚至右眼失明時,還認為是自己剝花生賣人時可能有摻雜一些泥土,才會招致這樣的災難。不去怨怪生命裡發生的痛苦災難,卻反而檢討起自己,這種直樸的動作令人感動,也讓人敬佩。
崑濱嬸雖然一直跟崑濱伯鬥嘴,但其實也是一種愛的表現,崑濱伯在片中也緩緩道出幾十年來一直沒有對崑濱嬸表達的感謝,他說:「我老婆肯吃苦,她一邊幫忙種田,一邊到聲寶工廠做臨時工,一個月賺幾塊錢,加減賺,說起來我老婆很乖,很可取,我不會對她說感謝她,但是心裡知道她幫我很多忙。」,崑濱伯唯一做的,就是與崑濱嬸「鬥嘴鼓」來增加夫妻間的互動與關心吧!
看著煌明伯鋤草的那一段,也令我感到非常感動,他說:「說起來雜草是農民的敵人……太常噴灑除草劑,會破壞土壤。」即使已經有了農藥,他還是堅持用鋤草的方式,為了使土地生生不息,不要破壞土地的生態,雖然這必須使他全身被汗水浸濕。而煌明伯的另一項工作──撣棉被,也是本著良心,非常辛苦的才能完成一條棉被,而付出了那麼多的勞力,真正要出去講價錢,反而很難跟別人說了,只能用口碑,來換取大家的支持。
文林伯與牛之間的情感也令人動容,他是用老婆的嫁妝去換來這頭牛,比起沒有牛的人家好的多,可是機器也被發明出來了,他卻為了一份與牛之間的情感,疼惜著這頭最忠實的朋友,他說:「我這條牛,有時會拍片,有時載小孩玩,比較乖啦!我就是這樣捨不得賣,……說起來牛的命不好,做得要死……」
崑濱伯、煌明伯、文林伯和崑濱嬸都為了成全自己心裡的一把尺,而努力的生活著,不願意自己做的一切有愧於己,於是更加辛勤的生活著。
看著崑濱伯寫下「末代稻農」這四個俊秀的毛筆字,霎時我的眼眶紅了,耳邊響起崑濱嬸的笑罵:「應該是末代滅農啦!」,想想這些農村的老農們,逐漸老去,台灣未來的發展,也不適合農田繼續保留,突然覺得「錢如果像泥巴這樣翻來翻去不知有多好」,也許就能留住這些老農,但是這樣是不是也能保留住一些些台灣質樸的風氣?我突發奇想,認為後壁鄉如果發展成為觀光農場以及古早味體驗中心應該能帶來更大的效益。至少農民們不用那麼辛苦,但那會是老農們所想要的嗎?
突然想起白米炸彈客,為了台灣的農民發聲,雖然手法不可取,卻也成為很多人心裡的一個英雄人物。但是,他似乎並沒有想過,農民們的想法並不一定那麼激憤,他們以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與哲學生活著,他們最大的希望是無愧於心,他們最大的興趣是歌唱,他們不求更好的生活,只求一生的心安理得。我想,政府也很需要看《無米樂》這部與一般電影不同的紀錄片,並深思應該如何為這些老農安排更適合的政策。
無米樂,一個對我而言十分陌生的名詞,這學期卻聽了好多好多遍,雖然沒看過電影以前揣測過千萬遍無米樂真正的用意,卻不及親眼觀看一次電影的真實。現在想到「無米樂」,耳邊會響起崑濱伯誠懇的聲音:「有時候 晚上來灌溉,風清月朗,青翠的稻子,映著月光,很漂亮!心情好,就哼起歌來,雖然心情(擔憂),不知道颱風會不會來,或病蟲害,也是無米樂,隨興唱歌,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在看到崑濱伯、煌明伯、文林伯雖然辛勤的滴下汗水,卻仍然感恩帶笑的眼睛中,我霎時明瞭了什麼是無米樂,雖然那的確很難用文字去表達,但我認為,無米樂就是這些農民最高的生命哲學:即使過度的擔憂也是無濟於事,不如放開心胸,將一切交給上天去決定,善盡本分,無愧於心,即使沒有米仍舊可以泰然自若,無米也快樂自在。
看完《無米樂》,我彷彿也走入了一個令人靜穆的哲學世界裡,雖然片中處處有粗俗不堪的俚語,卻也有處處令人驚嘆的人生哲理,這些哲理雖然單純質樸,卻是很多人無法做到的。在這些漸老的農民身上,卻看到了禪理一樣的光芒。即使面對WTO帶來的衝擊,老農們依舊以一顆虔誠感恩的心去面對困難。於是,我也瞭解了,不論人生遭遇到多少的困境,以自己的生命去活、去面對,只要能夠盡己所能,那麼即使無法脫離困境,也是一種生命的圓滿。
- Apr 11 Tue 2006 23:52
〝 我 看 無 米 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