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知道。
就算沒有離開,也不曾改變過什麼。
我還是一樣的長大了。
這些年、這些日子、這些時光。
雖然我還是口口聲聲的不想長大。
卻也不得不。
這些不想長大的人。
我們稱作彼得潘症候群。
彼得潘(英語:Peter Pan)。
是由蘇格蘭小說家及劇作家詹姆斯·馬修·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e,1860年——1937年)所創造的小說角色名。
也是同名改編的舞臺劇、兒童故事、以及其他衍生作品的共同名稱。
故事是關於一個拒絕長大的小男孩,帶領著一群孤兒在永無島(Neverland)所遭遇到的各種冒險故事。
彼得潘症候群(Peter Pan syndrome)則是個流行的心理學名詞。
用來敘述一個在社會未成熟的成人。
這個詞彙通常用於外行人,但也用於一些心理學的專業人士在普及心理學上的描述。
這個詞彙是來自丹·凱利(Dan Kiley)於1983年出版的書《彼得潘症候群:不曾長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
丹·凱利也寫了一本夥伴書《溫蒂窮境》(The Wendy Dilemma),於1984年出版。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並沒有列入「彼得潘症候群」這個疾病。
而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並沒有承認這是一種心理疾病。
並不是一個專業名詞。
只是想形容一下不想長大。
成熟真的好嗎?
成熟的下一步不就要爛掉了嗎?
我不想長大。
但是我更討厭自以為是的成熟。
成熟應該是一種態度。
不是一種藉口。
以為自己成熟就可以評斷許多事情的那種。
我不想長大。
還是讓心裡的彼得潘留在那裡。
而我卻還是長大了。
拋棄了那個還要帶我繼續過小孩生活的彼得潘。
時間是一種很有原則的東西。
它從不給誰多一點點。
而且它總是把我們推離自己原本的位置。
然後在眼淚中。
我們長大了。
我突然希望。
在所有人決定要起飛的時候,都不要帶著眼淚。
- Apr 07 Mon 2008 18:45
〝 我心中的彼得潘不曾真正離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